一開始他們只是常常丟三落四,出門忘了帶手機,地鐵坐過了回家的那一站,一句話在腦中盤旋,卻說不出來。
他們以為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但為什么腦子里像有一塊“橡皮擦”?那些近的、遠的,開心的、難過的,漸漸都忘了,腦子像生銹了。
他們病了,他們靈魂與肉體正在逐漸分離。你無能為力,卻沒放棄,盡全力去拉住“困在時間里的他們”
2023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今天是第30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立防立治 無問早晚(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倡導積極進行認知障礙危險因素篩查與干預,篩防并立,診治同行,延緩病情發生發展,減輕疾病負擔。
中國60歲以上老人整體患病率為3.9%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老年癡呆中最常見的類型,是以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世界上每3秒鐘就有一個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中國是全球AD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60歲及以上老人中,約有100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整體患病率為3.9%。
國內研究顯示,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超過3000萬人,年治療費用將高達18871.8億美元。巨額的醫療支出將會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早診斷、早預防是減緩AD病程的關鍵
阿爾茨海默病的診療難點在于發病機制仍不清晰、特效藥研制尚未成功。但值得欣慰的是,結合AD病程,我們可以通過早診斷、早預防、早看護,延緩患者的疾病進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AD亞臨床潛伏期長達20多年。臨床前期(PCAD、Pre-MCI)雖然患者無任何癥狀出現,但可以檢測到 AD 病理的生物標志物(比如Aβ42和tau蛋白)。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MCI)或癡呆期,則可以檢測到神經心理及病理性生物標志物。
因此,在MCI階段,早檢測、早發現,立防立治是改善認知功能并減緩MCI向認知障礙轉變的關鍵。
體液生物標志物檢測成為AD早篩的新選擇
目前,臨床診斷AD的主要手段包括:神經功能量表認知評估、影像學檢查(如PET/MRI)、腦脊液檢測。但均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難以作為AD早篩手段。比如,量表評估易受主觀影響;PET等高端影像設備在基層醫院難以普及,且檢測費用昂貴;腦脊液檢測屬于有創性檢查,有感染等風險,患者接受度低。
基于我國“銀發時代”到來的國情,理想的AD早篩手段應具備明確的臨床意義、較低的成本、取材易得等特點。
國內外最新指南推薦血漿Aβ42/Aβ40、p-tau217、p-tau181和NfL可用于AD源性MCI的早期診斷和疾病進展的評估(IIa級推薦,A級證據)。
臨床檢測結果顯示,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神經絲蛋白(AD7c-NTP)異常升高,可作為AD神經變性的早期事件。尿液中的AD7c-NTP與腦組織和腦脊液中的蛋白分子量相同,檢測結果具有相似性。
迪安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檢測
為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2022年到2030年,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的目標要求,增強全社會對老年期癡呆的預防意識,達到推動預防關口前移的目的,迪安診斷推出“血+尿AD診斷項目”:外周血Aβ42、P-tau,尿液AD7c-NTP檢測,助力AD高危人群早篩早診。
檢測項目及臨床意義
送檢要求
適用人群
病因不明的癡呆患者,疑似AD的患者:
1.有癡呆家族史,年齡≥40歲的人群;
2.無癡呆家族史,年齡≥45歲,有輕度認知障礙(MCI)人群;
3.高風險人群(記憶力減退、語言不暢、注意力下降等癡呆早期癥狀人群;有腦卒中、腦外傷病史人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
參考文獻
1.NIA-AA Revised Clinical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aaic.alz.org/nia-aa.asp.
2.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二》:阿爾茨海默病診治指南. 中華醫學會雜志. 2018,98(13):971-977.
3.Ma LN, Wang R, Han Y, et al. J Clin Lab Anal, 2015, 10(1):1-7.
4.任汝靜, 殷鵬, 王志會, 等. 中國阿爾茲海默病報告2021[J].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21, 20(4): 317-337
5.國家統計局.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OL]. (2021-5-11)[202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