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迪安診斷推出的“迪蓮花”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不少小伙伴關注到,相較于往年的“迪蓮花”活動,今年特別增加的“腫瘤早篩套餐”包含了“甲基化檢測”。
那么,關乎女性健康的哪些癌種可以通過甲基化檢測實現篩查呢?今天,我們就來展開說一說——
陽性提示宮頸癌患癌趨勢
宮頸癌是全球重點關注的健康問題。在最近的HPV國際認知日活動中,展示了社會各界對宮頸癌防控事業的關注。HPV(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主要誘因,但從感染HPV到宮頸癌要經過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90%以上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進行清除,只有一部分的感染會導致病情的惡化。
宮頸癌DNA甲基化分子檢測臨床路徑建議 常見的宮頸癌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HPV檢測,是針對病毒DNA進行檢測,評估病毒是否存在;另一種是TCT檢測(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是針對宿主細胞進行檢測,評估細胞的健康狀態。而宮頸癌DNA甲基化檢測作為一種新型篩查方式,能從宿主基因層面預測風險,適用于高危型HPV陽性或者細胞學≥ASCUS的患者。 相較于傳統篩查手段,宮頸癌DNA甲基化分子檢測陽性提示宮頸癌患癌或者高級別病變發生的概率增高,強陽性提示了宮頸癌或者高級別病變的發生,避免了傳統檢測手段的局限性以及陰道鏡檢測取材等人工操作導致的漏診情況,能有效防止患者宮頸高級別病變或者宮頸癌的進一步發展。
能更早識別出子宮內膜的異常變化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并且發病年齡也日趨年輕化。統計數據顯示,子宮內膜癌在I期階段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5%,然而進展至IV期時,這一比率驟降至37%,這凸顯了對子宮內膜癌進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當前,常規的子宮內膜癌檢查方法包括經陰道超聲、宮腔鏡下的活檢與刮診,以及宮腔細胞學檢測等手段。然而,受限于現有檢測技術的性能局限及其臨床應用的復雜性,我國尚缺乏一套完善的子宮內膜癌早篩早診策略。 針對子宮內膜癌,甲基化檢測技術亦展現出強大的潛力,研究數據表明其相較于傳統篩查指標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低的誤報率,從而能夠更早識別出子宮內膜的異常變化,避免患者頻繁經歷有創性的宮腔鏡檢查所帶來的痛苦,有效提升了子宮內膜病變及早干預的可能性。 有望提升我國胃腸道腫瘤的早期發現率 腸癌與胃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對我國居民健康構成重大威脅。腸癌的演變過程常遵循“腺瘤-癌”階段發展,從癌前病變演變為癌通常歷經5至10年的時間窗口;而胃癌在我國內地臨床實踐中,早期(Ⅰ-Ⅱ期)診斷率不足一成,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疾病晚期階段。因此,強化胃腸道腫瘤的早期篩查對于降低胃癌和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無論是胃癌還是結直腸癌,內鏡檢查均作為權威的篩查金標準,然而由于其操作前需充分準備,并且屬于侵入性檢測手段,導致公眾接受度較低。因此,在臨床上急需推廣性能優越且非侵入性的篩查工具,以輔助并補充現有篩查流程。 DNA甲基化檢測也在腸癌篩查領域嶄露頭角。在2019年發布的《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中,糞便DNA檢測被納入常規篩查程序。 同樣,《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檢驗技術專家共識》于2023年發布的內容也提及了基因甲基化檢測在胃癌早期篩查中的應用價值。例如RS19基因甲基化狀態可用于檢測早期胃癌,一旦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受檢者應即時接受進一步的胃鏡檢查確認。
參考文獻 [1]Allis CD.Epigenetics[M].CSHL Press,2007. [2]Bird A.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nd Epigenetic Memory[J].Genes & Development,2002,16(1),6-21. [3]IARC,2020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 [5]中國檢驗醫學雜志,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檢測技術專家共識,2023 [6]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Firstpublished:04February2021,DOI: (10.3322/caac.21660) [8]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3,上海),上海市抗癌協會
[4]2019中國消化道疾病檢查白皮書
[7]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J].中華消化內鏡雜
志,2019,36(10):709-719DOI: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9.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