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種與人類共生數萬年的螺旋狀革蘭陰性菌,被稱為“胃部的隱形殺手”。全球約有一半人口感染Hp,尤其在中低收入國家,感染率居高不下。根據國家消化病臨床研究中心的篩查結果,我國個人平均Hp感染率高達40.66%,這意味著全國感染人數約有6億之多。
在我國,Hp感染范圍不僅廣泛,而且呈現出明顯的“家庭聚集”特征:一人感染,全家暴露。共餐、餐具共用、口對口喂食等生活習慣,使得Hp在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容易相互傳播。兒童早期即可能通過口-口或糞-口途徑感染,形成“家族式傳染鏈”,不加干預便可能持續終身。
胃炎、胃潰瘍、胃癌……Hp感染是疾病進展關鍵誘因
Hp不僅是胃炎、胃潰瘍等常見胃病的元兇,更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Ⅰ類致癌因子,與胃癌密切相關。
研究顯示,超過80%的非賁門胃腺癌患者伴有Hp感染史[1],其通過“慢性炎癥—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等步驟誘導胃癌的發生。根除Hp可以顯著降低40%以上的胃癌風險[2]。中國疾控中心明確指出:控制Hp感染是預防胃癌最可控、最重要的手段。
“經驗治療”失效,耐藥率飆升,根除率連年下降
臨床上對Hp的常規檢測手段,如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血清學抗體等,只能判斷是否感染,無法識別菌株耐藥情況。當前,Hp治療多依賴“鉍劑四聯經驗性方案”,即兩種抗生素聯合鉍劑和質子泵抑制劑。但隨著我國抗生素耐藥率持續攀升,“經驗治療”的療效正面臨嚴峻挑戰:
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藥率:20%–40%;甲硝唑耐藥率:60%–90%[3-5]。
鉍劑四聯方案實際根除率已下降至約76.6%[6]。
更需令人警惕的是:首次治療失敗后再次治療的成功率將明顯下降[7],患者可能因此長期帶菌,增加胃癌發生風險和家庭交叉感染風險。
Hp鑒定與耐藥基因聯合檢測,讓治療更有底氣
面對抗生素耐藥加劇、經驗療法“盲打無效”的困境,分子精準檢測成為Hp診療領域的突破口之一。迪安診斷依托強大的分子平臺與臨床應用能力,推出Hp鑒定與耐藥基因聯合檢測解決方案。
一次檢測,三重價值,實現Hp感染“對癥下藥”
1. 精準鑒定Hp感染
2. 識別菌株毒力水平,評估胃癌發生風險
3. 判斷菌株是否攜帶耐藥突變(如23S rRNA基因點突變)
技術優勢:高效、精準、臨床友好
該檢測方案基于熒光定量PCR平臺,具備以下技術亮點:
? 高自動化平臺,標準化操作流程
降低操作誤差,提高報告一致性和出具效率。
? 高靈敏度、檢測周期短
檢測周期縮短至1–2個工作日,助力臨床快速決策。
? 無需活菌培養,樣本類型靈活
不依賴傳統細菌培養,支持胃粘膜組織或糞便樣本,方便取樣,適應性更強。
適用人群與檢測價值
本檢測廣泛適用于以下人群:
? 胃癌高危人群
? 慢性胃部疾病患者
? 特殊治療與生育需求人群
? 家庭聚集性感染風險者
? 精神心理關注人群
通過精準檢測,可為患者提供科學的用藥指導,優化治療路徑,是避免耐藥反復、提升治療效益的核心步驟。
Hp感染的精準識別與耐藥評估,已成為我國《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技術方案》中明確推薦的干預措施。作為“成本可控、干預有效”的胃癌一級預防策略,Hp根除方案正在從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治療方式,轉向胃癌高風險人群的系統性管理手段。
迪安診斷始終堅持“以疾病為導向”,依托覆蓋全國的實驗室網絡與分子病原檢測平臺,致力于推動幽門螺桿菌的精準識別、個體化治療與家庭防控管理。守護億萬家庭的“胃”來健康,從一次科學檢測開始。
參考文獻
[1] Talley NJ. Is it time to screen and treat H pylori to prevent gastric cancer? Lancet. 2008 Aug 2;372(9636):350-2.
[2] Ma JL, et al. Fifteen-year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garlic, and vitamin treatments on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J Natl Cancer Inst. 2012 Mar 21;104(6):488-92.
[3] Zhou L, et al. Tailored versus Triple plus Bismuth or Concomitant Therapy as Initial Helico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