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方法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之一,其中85%-90%被病理診斷歸類為甲狀腺乳頭狀癌(PTC)。在中國PTC患者的10年總生存率(OS)超過90%。因此,臨床醫生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通常會同時考慮治療效率和治療后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 甲狀腺切除術被指南廣泛推薦用于PTC治療,同時術后聯合左旋甲狀腺素(優甲樂)抑制治療,以彌補手術造成的腺體功能缺失,減少復發風險。對于行甲狀腺切除術并術后聯合優甲樂抑制治療的患者,其術后代謝的系統性變化如何?本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謝組學檢測技術,系統性探究PTC患者術后的代謝譜變化特征。 研究結果
1.手術前后代謝差異:術后脂代謝顯著上調
本研究入組經病理診斷為PTC、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采集患者術前(t0)和術后一個月(t1)的空腹血清,通過非靶向代謝組學檢測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患者術后代謝物發生顯著性變化,以脂類代謝物上調為主要特征,尤其是與不飽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謝、亞油酸代謝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相關的代謝物(Fig. 1)。
Figure 1. Serum metabolomic profiles of PTC patient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hyroidectomy.
2.手術方式與代謝差異:全切可能引發比半切更強的脂肪酸代謝應答
此外,本研究還討論了不同的手術方式,即甲狀腺全切除術(全切)和單側腺葉切除術(半切),對患者術后代謝的影響(Fig. 2)。與半切相比,全切組的大多數代謝物變化趨勢一致,但變化倍數存在差異。 以3-羥基丁酸(BHBA)為例,BHBA是生酮代謝的最終產物和脂肪酸氧化的標志物,在全切患者的術后倍數變化顯著高于半切患者。 這表明,患者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術,可能引發更強的脂肪酸代謝應答。 Figure 2. Differential fold-change profiles of T and H group between t0 and t1.
研究小結 該研究顯示,PTC患者行甲狀腺切除術后的系統性代謝譜變化,以術后脂質代謝顯著上調為主要特征,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謝和亞油酸代謝通路相關代謝物的顯著富集。 此外,研究結果還揭示了甲狀腺全切除術和單側腺葉切除術對PTC患者代謝譜有差異化影響,這為未來臨床醫生評估和選擇手術方式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