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精準醫學成果轉化與數字化發展交流會于1月26日在杭州召開。四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帶來精彩主題分享,并與來自醫療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精準醫學從基礎研究走向臨床應用。本號以系列專題形式推出每位院士的分享與圓桌論壇內容。 王建安 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心臟中心主任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長期從事心血管病的疑難疾病臨床診治和科學研究,圍繞心力衰竭后心臟功能重建的重大科學問題,尤其是心臟瓣膜和冠心病及相應心肌損傷與修復,取得了從基礎到臨床的系列創新性成果。 學術成果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國自然重點項目和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首席負責人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重大貢獻和一等獎多項、何梁何利獎、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吳階平科技進步獎及白求恩獎章等 以通訊作者在NEJM、Circulation、JACC、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 Research、PAN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著150余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心臟瓣膜病這個“隱形殺手”正悄然成為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威脅。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揭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10個人就有至少1人患有心臟瓣膜病,換算下來,全國患病人數大約有2500萬,并且預計到2050年將猛增至4276萬人。 心臟的四扇“門”——瓣膜,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而三尖瓣和肺動脈瓣出故障的情況相對較少。當這些“門”出現狹窄或關閉不嚴時,我們的身體就會亮起紅燈。比如主動脈瓣狹窄一旦癥狀顯現,病情就可能急轉直下,患者在接下來的兩年內死亡率竟然超過半數,比許多惡性腫瘤還要兇險! 心臟瓣膜病不僅會導致心跳紊亂(房顫)、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還可能引發血栓栓塞,甚至危及生命。遺憾的是,目前藥物治療無法修復瓣膜本身的機械功能障礙,要真正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借助手術或先進的介入治療手段。在本次論壇上,王建安院士詳細介紹了心臟瓣膜介入治療這項新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高端醫療器械協同創新生態圈。
定向開發,服務中國人的“杭州方案” 針對介入器械在國外快速創新發展、進口器械專利保護的現狀,王建安院士指出我國心臟瓣膜病介入器械破局之道在于加速形成原創器械及方案,以“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高地建設為堡壘,探索出獨特的“數據驅動介入器械”創新模式。 我國主動脈瓣介入治療起步晚,早期發展很慢,多數都是沿用國外的器械和技術。但我國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解剖學特點與西方患者存在明顯差異。中國患者有將近一半是二葉瓣狹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合并二葉式主動脈瓣畸形),有很多病人鈣化嚴重。嚴重鈣化的二葉式主動脈瓣狹窄,瓣葉鈣化常不均勻,傳統的介入技術方案不適配,給臨床醫師帶來較大的難度和挑戰,患者的并發癥相對也較高。 王院士決定研發中國人自己的瓣膜產品和介入技術。通過醫、工、信資源整合,產品經過不斷的迭代、升級,團隊研發的首款可回收、可重定位的國產介入瓣膜于2020年11月獲NMPA批準上市。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等疾病的微創介入治療,他提出了一套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的“杭州方案”,涵蓋了從技術創新、手術流程優化到圍手術期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旨在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并且能夠快速推廣應用于臨床實踐,服務于更多的心臟瓣膜病患者。 持續創新,從跟跑到領跑的模式探索 創新的腳步從不停歇,從同國外技術跟跑到并跑,還要實現重要領域的領跑。隨著經導管緣對緣修復(TEER)技術在二尖瓣、三尖瓣修復領域的發展,海外產品已歷經數次迭代,但國內器械市場仍是空白。 從2017年開始進行設計,到概念驗證,王建安院士又一次堅持醫工結合,堅持創新,實現了更加穩定可控的夾持,適應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等多種病變,整體操作更直觀簡便,治療效果精準確切的產品研發。該產品已于2023年11月獲批上市,為存在外科手術高風險的DMR患者帶來更優的治療選擇。 通過多個項目與突破性創新實踐的磨合,王院士團隊逐漸探索出了以心臟瓣膜病介入診療為模板的創新中心模式。 圓桌論壇:心臟疾病診療的理論與技術創新 王建安院士分享后,各領域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心臟疾病診療的理論與技術創新。浙江大學醫學院與附屬邵逸夫醫院雙聘教授祁鳴擔任本論壇主持人。 如何實現心臟瓣膜病的早期發現 當前,瓣膜病在初期往往無明顯癥狀,其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未來探索的方向可能聚焦于基因和甲基化等生物標志物層面,通過先進的診斷學手段,有望突破現有的局限,提前捕捉到潛在的心臟瓣膜病變。 利用組學探尋心臟瓣膜疾病的生物標志物 組學研究涵蓋了基因、甲基化、蛋白質、蛋白修飾以及代謝產物等多個維度,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在挖掘心血管疾病生物標志物方面潛力巨大,但要真正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離不開信息化平臺建設、企業產業化能力提升與市場推廣的覆蓋。 推動先進技術在基層醫院的實際應用 對于基層醫療機構而言,重要的是做好心臟病管理,一旦先進技術下沉至基層醫院,應確保患者的病歷信息完備,并著重開展預防、治療及長期跟蹤管理工作。同時,基層醫院可以借助實際病例資源,啟動臨床隊列研究,為基礎研究和創新實踐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AI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的應用前景 AI技術的獨特優勢在于能夠快速識別并總結出隱藏在大量數據中的規律,尤其擅長鎖定人類難以察覺的特征模式。倘若能在心臟瓣膜疾病的篩查中充分利用AI技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將帶來診斷方式的革命性進步,對瓣膜疾病的早期發現與精準診療產生深遠影響。 相信在心臟病學的未來發展中,我們將傾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介入研發、診療中心和人才高地,創建“科技創新為引領,檢驗檢測高效化,臨床驗證快速通道化,成果轉化與孵化能力強化”的高端介入醫療器械協同創新生態體系,推動整個行業的持續躍升。